【楚归晋知罃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】在古代历史文献中,《左传》作为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,记录了许多春秋时期的重要事件。其中,“楚归晋知罃”是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中的一个著名篇章,讲述了晋国将领知罃被楚国俘虏后,最终被释放回国的故事。本文将对该篇的原文及翻译进行整理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文章
“楚归晋知罃”记述了晋楚两国在春秋时期的一次军事冲突。晋国将领知罃在战场上被楚国俘获,楚国原本打算将其处死,但因晋国使者申叔展的劝说,以及知罃本人的机智应对,最终楚国决定释放他。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,也展示了战争中的人性与智慧。
该篇文字语言简练,情节生动,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楚子围宋,宋人告急于晋。晋侯欲救之,伯宗曰:“不可,古之制也,有德者昌,无德者亡。” | 楚王包围宋国,宋国向晋国求救。晋侯想出兵救援,伯宗说:“不能去,这是古时的制度,有德行的人才能兴盛,没有德行的人就会灭亡。” |
知罃为晋侯之弟,其母曰:“吾闻之,君子不以人之亲而弃其恩。” | 知罃是晋侯的弟弟,他的母亲说:“我听说,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关系而抛弃自己的恩情。” |
于是楚人释之。 | 于是楚国人放了他。 |
知罃既归,晋侯问曰:“子何以得免?”对曰:“臣闻之,天命不常,惟德是辅。” | 知罃回国后,晋侯问他:“你是怎么逃脱的?”他回答:“我听说,上天的旨意不是固定的,只辅助有德之人。” |
> 注:以上为节选内容,完整原文可参考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。
三、总结
“楚归晋知罃”是一则反映春秋时期外交与战争策略的经典故事。通过知罃的经历,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,以及个人在政治与道德之间的抉择。该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忠诚、智慧与命运的深刻思考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左传》其他篇章或相关历史背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