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当仁不让解释及出处介绍】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常见于汉语中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在面对责任或机会时,不应退缩、应主动承担的态度。该成语源于《论语》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。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当仁不让 |
拼音 | dāng rén bù ràng |
释义 | 面对仁德之事,应当主动承担,不应推让。后引申为遇到应该做的事,积极主动去做,不推辞。 |
近义词 | 责无旁贷、义不容辞、挺身而出 |
反义词 | 推三阻四、畏首畏尾、退避三舍 |
二、成语出处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文 | 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 |
翻译 | 孔子说:“在仁德面前,即使是对老师,也不应谦让。” |
作者 | 孔子(春秋时期思想家、教育家) |
三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用于形容人在面对责任或正义之事时的果断态度 |
例句1 | 作为班长,他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组织活动的责任。 |
例句2 | 在公司需要人手的时候,小李当仁不让地主动请缨。 |
四、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
“当仁不让”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,更是一种精神力量。它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,不因他人而退让。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,尤其在团队合作、公共事务、社会责任等方面,体现了一个人的担当意识和价值取向。
五、总结
“当仁不让”源自《论语》,强调在仁德面前应积极承担,不应退让。这一成语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,也对现代人的行为准则具有指导意义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学习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,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