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国古代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】在中国古代,人们对长寿有着极高的尊重和崇敬。在漫长的文明发展中,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文化,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称呼。其中,对于年满百岁的人,古人有专门的称谓,体现了对长寿者的敬仰。
一、
在古代,人们将年满百岁的人称为“期颐”。这一说法源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“期”意为期望,“颐”指颐养天年,合起来即“期待安享晚年”,象征着人到百岁后应受到特别的照顾与尊敬。
除了“期颐”之外,古代也有其他一些与高寿相关的称谓,如“耄耋”、“花甲”等,但这些多用于七十岁或八十岁以上的人,并不特指一百岁。因此,“期颐”是唯一明确指向百岁老人的称谓。
二、表格展示
年龄阶段 | 古代称谓 | 含义说明 |
100岁 | 期颐 | 出自《礼记》,意为“期待安享晚年”,是对百岁老人的尊称 |
80-90岁 | 耄耋 | “耄”指八十岁,“耋”指九十岁,泛指高龄老人 |
60岁 | 花甲 | 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,六十为一周期,故称六十岁为“花甲” |
70岁 | 古稀 | 杜甫诗句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故称七十岁为“古稀” |
三、结语
中国古代对长寿的重视,不仅体现在语言中,也体现在社会礼仪和文化传统中。百岁老人被视为“福寿双全”的象征,受到全社会的尊重。而“期颐”这一称谓,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。
通过了解这些古代称谓,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,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