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瑕不掩瑜什么意思】“瑕不掩瑜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评价事物或人时,表示虽然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(即“瑕”),但整体上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优点(即“瑜”)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看到缺点的同时,更应关注其优点和整体的积极面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瑕不掩瑜 |
拼音 | xiá bù yǎn yú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瑕不掩瑜,孚尹旁达。” |
含义 | 虽有小缺点,但不影响整体的优良品质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评价人或事物,强调以全面眼光看待问题。 |
近义词 | 瑕瑜互见、美中不足 |
反义词 | 瑕瑜不分、以偏概全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瑕”指的是玉上的斑点或瑕疵,而“瑜”则是指玉的光彩或美好之处。成语“瑕不掩瑜”原本用来形容玉石虽有瑕疵,但其内在的光华依然可见,后来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评价方式:即使存在一些不足,也不影响其整体的价值。
例如,在评价一位作家的作品时,可以说:“他的作品虽然有些情节不够严谨,但整体构思精巧,瑕不掩瑜。”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 |
文学评论 | “这部小说虽然结构略显松散,但人物刻画生动,瑕不掩瑜。” |
工作评价 | “他在工作中虽然偶尔犯错,但总体表现优秀,瑕不掩瑜。” |
教育评价 | “这位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拔尖的,但学习态度端正,瑕不掩瑜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避免过度贬低:使用此成语时,应确保“瑕”确实只是次要部分,不应掩盖主要优点。
2. 适用对象广泛:可用于评价人、事、物,尤其适用于需要平衡优缺点的情况。
3. 语言风格得体:适合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五、结语
“瑕不掩瑜”是一种理性、客观的评价方式,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,应注重整体而非局部,既不忽视问题,也不轻易否定价值。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,做出更为合理的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