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卿词语解释是什么】“公卿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常用于古代中国官职体系中,用来指代高级官员。在不同朝代,“公卿”的具体含义和范围有所变化,但总体上都代表朝廷中的重要职位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公卿”的含义,以下将从词义、历史背景、常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辅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。
一、词语解释
公卿:
“公”指三公(周代为太师、太傅、太保;后世多指丞相、御史大夫等),是朝廷中最高级别的官员;“卿”则指九卿,是仅次于三公的高级官员。合称“公卿”,泛指朝廷中的高官或权臣,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形容有地位、有权力的人物。
二、历史背景
- 周代:三公为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九卿为五官(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司寇、司士、司乐、司刑、司牧、司工)。
- 秦汉时期:三公为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九卿为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等。
- 唐宋以后:三公逐渐成为虚衔,实际权力由尚书省、中书省等机构掌握,但“公卿”仍作为尊称使用。
三、常见用法
- 书面语: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中常出现“公卿大臣”“公卿百官”等表述。
- 文学作品:古诗词中常用“公卿”来形容权贵阶层,如“公卿失势宾客疏”。
- 现代语境:虽不再用于正式官职,但在文学、影视剧中仍被用来表现古代政治氛围。
四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名称 | 公卿 |
词义 | 古代对高级官员的统称,包括三公与九卿 |
历史时期 | 周代至明清均有使用 |
三公 | 太师、太傅、太保(周代);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(秦汉) |
九卿 | 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(汉代)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文学、历史语境,非实际官职 |
文学意义 | 表现权贵、政治权力、社会地位 |
五、结语
“公卿”作为古代官职体系中的重要概念,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结构,也在文学作品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文献及文化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