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史记汲黯全文及翻译】《史记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其中《汲郑列传》记载了汲黯与郑当时二人的生平事迹。汲黯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谏臣,以正直、刚直不阿著称,虽位不高,但深受百姓爱戴,也常因直言进谏而遭贬斥。
一、
汲黯,字长孺,濮阳人。他为人正直,敢于直言,曾多次劝谏皇帝,反对朝廷的一些不当政策。他在地方任职时,体恤民情,治理有方,深受百姓拥护。然而,由于他性格刚烈,不愿妥协,常常与权贵发生冲突,最终被贬官或调职。
在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中,司马迁通过记载汲黯的言行,展现了他忠诚、清廉、不畏权势的品格,同时也反映了西汉初期政治环境的复杂性。文中还提到他的好友郑当时,二人皆为贤臣,但郑当时较为圆滑,善于处世,与汲黯形成鲜明对比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汲黯,字长孺,濮阳人也。 | 汲黯,字长孺,是濮阳人。 |
其先有功于周,后世以忠孝显。 | 他的祖先曾在周朝立下功劳,后代以忠孝闻名。 |
好学,有大节,少以孝行闻于乡里。 | 他好学,有大节操,年轻时就以孝顺和品行闻名乡里。 |
为谒者,使匈奴,匈奴单于欲与之言,不听,遂得其欢心。 | 他担任谒者,出使匈奴,匈奴单于想与他交谈,但他不听从,最终赢得了对方的尊重。 |
后为东海太守,治民如家,不苛政,民多归附。 | 后来任东海太守,治理百姓如同家人,不施苛政,百姓纷纷归附。 |
武帝召见,问以政事,对曰:“愿陛下无多事。” | 武帝召见他,询问政事,他回答说:“希望陛下不要多管闲事。” |
帝怒,欲罪之,赖大臣解之,乃免。 | 皇帝生气,想治他的罪,幸亏大臣求情,才得以免罪。 |
后为九卿,屡谏,不听,遂罢。 | 后来任九卿,多次进谏,但皇帝不听,于是被罢免。 |
黯卒,家贫,无以葬,丞相、御史共助之。 | 汲黯去世时,家中贫穷,无法安葬,丞相和御史共同帮助他。 |
天下贤士闻之,皆叹息。 | 天下的贤士听说后,都感到惋惜。 |
三、人物评价
汲黯一生清廉正直,不慕荣华富贵,虽身处高位却始终不忘初心。他虽屡遭贬谪,但从未改变自己的信念,是一位真正的“诤臣”。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美,也是对当时政治风气的反思。
四、结语
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通过对汲黯的记载,塑造了一个忠诚、正直、不畏强权的官员形象。他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儒家提倡的“仁政”思想,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。阅读这段历史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文化,以及一个真正贤臣应具备的品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