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斫字详细介绍】“斫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,但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常有出现。它不仅具有独特的书写形态,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本文将对“斫”字进行详细解析,包括其读音、含义、用法及演变过程。
一、
“斫”字拼音为“zhuó”,属于形声字,由“斤”和“卓”组成,表示用刀斧砍伐的动作。在古汉语中,“斫”多用于描述砍、削等动作,常见于描写自然环境或工匠技艺的语境中。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,该字使用频率较低,但在文学作品和专业术语中仍有保留。
“斫”字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引申义,如“斫木”指砍树,“斫琴”指制作古琴等。此外,在一些方言中,“斫”也有特定的含义,如“斫肉”在某些地区指切肉。
总体而言,“斫”字虽不常用,但其文化价值和语言美感不容忽视。了解这一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传统文化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汉字 | 斫 |
拼音 | zhuó |
部首 | 斤(形声字) |
结构 | 左形右声 |
本义 | 用刀斧砍、削 |
引申义 | 1. 砍伐树木 2. 制作乐器(如斫琴) 3. 方言中指切肉 |
使用场景 | 古文、诗词、工艺术语、地方用语 |
常见搭配 | 斫木、斫琴、斫肉、斫削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代劳动方式与技艺,具有传统美学价值 |
当代使用情况 | 较少使用,多见于文学、艺术、历史研究等领域 |
字形演变 | 甲骨文→金文→篆书→隶书→楷书,结构稳定,变化不大 |
三、结语
“斫”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,但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,了解“斫”字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汉字的独特魅力。对于学习古文、研究传统技艺或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,“斫”字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汉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