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】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”是一句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事情成功之后,功臣被抛弃或遭到迫害。这句话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历史典故中也有其来源。
一、成语出处总结
该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历史记载中,但具体出自哪一部典籍,历来有不同说法。其中较为广泛认可的说法是,它源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中的故事,后经后人整理、演变,逐渐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”。
二、出处与解释
| 成语 | 出处 | 原文出处 | 解释 |
| 鸟尽弓藏 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 | 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 | 比喻事情成功后,功臣被抛弃或遭害。 |
| 兔死狗烹 | 同上 | 同上 | 比喻没有利用价值的人被抛弃或杀害。 |
三、历史背景与演变
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”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中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。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,深知勾践“可共患难,不可共安乐”,于是选择隐退。而文种则因未能及时脱身,最终被勾践所杀。范蠡曾感叹: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这句话后来被后人简化为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”。
四、现代用法与意义
如今,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”常用于形容一些领导者在取得胜利后,对曾经立下大功的部下进行清洗或抛弃的现象。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警示人们,在成功之后要警惕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。
五、相关成语对比
| 成语 | 含义 | 相关出处 |
| 狡兔三窟 | 比喻有多重避祸的手段 | 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 |
| 背信弃义 | 不守信用,违背道义 | 《左传》等 |
| 功高震主 | 功劳太大,引起君主的猜忌 | 《史记》等 |
六、结语
“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,更是对人性和权力关系的深刻反思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成功的同时,也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复杂性,避免成为“鸟”或“兔”之后被无情抛弃的命运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