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】《工之侨献琴》是明代文学家刘基(字伯温)所写的一篇寓言性散文,通过讲述一位工匠工之侨献琴的故事,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只重外表、不重实质的风气。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。
一、原文
> 工之侨得良桐焉,斫而为琴,弦而鼓之,金声而玉应。自以为天下之美也。久之,有以告于太常寺者。太常寺官曰:“此非古之琴也。”乃以他琴易之。工之侨不能争也。
>
> 他日,又献之于太乐署。太乐署官曰:“此非古之琴也。”亦以他琴易之。工之侨不能争也。
>
> 于是,工之侨乃弃其琴,而归于山中。
>
> 或问之曰:“子之琴,何故弃之?”
>
> 曰:“吾以琴求见于人,而人不识;吾以琴求见于天,而天亦不识。吾无以自见矣。”
二、翻译
工之侨得到了一棵优良的桐木,把它砍下来做成了一张琴,装上琴弦后弹奏,声音清脆悦耳,如同金石相击。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美的琴。过了很久,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常寺的官员。太常寺的官员说:“这不是古代的琴。”于是用另一张琴替换了它。工之侨没有争辩。
后来,他又把琴献给太乐署。太乐署的官员也说:“这不是古代的琴。”同样用其他琴替换了它。工之侨仍然没有争辩。
于是,工之侨便丢弃了他的琴,回到山中隐居。
有人问他:“你的琴为什么被丢弃了?”
他回答:“我用琴去见人,但人们不认识它;我用琴去见天,天也不认识它。我无法让自己被看见了。”
三、总结与分析
| 项目 | 内容 | 
| 作者 | 刘基(明) | 
| 出处 | 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 | 
| 体裁 | 寓言散文 | 
| 主题 | 讽刺社会重形式、轻实质的现象 | 
| 人物 | 工之侨、太常寺官、太乐署官 | 
| 情节 | 工之侨制琴献琴,却被官员以“非古琴”为由替换 | 
| 寓意 | 真才实学在不识货的人眼中毫无价值,唯有知己方能赏识真才 | 
| 语言风格 | 简洁凝练,含蓄讽刺 | 
四、启示
《工之侨献琴》虽然篇幅短小,但寓意深远。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:在一些场合中,真正的好东西往往因为不符合某些“标准”或“传统”而被忽视甚至否定。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古代,也常见于现代社会。因此,这篇文章提醒我们,要善于识别和珍惜真正的价值,而不是盲目追求表面的“正宗”或“权威”。
结语:
《工之侨献琴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,通过一个普通工匠的经历,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对真才实学的呼唤。它不仅是一篇文言文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。
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